退出长者模式
2025年4月16日《常州晚报》A07版报道《年轻人的“8小时外”,有了另一种可能》
发布日期:2025-04-25

“下班去干吗?”“上夜校!”

“夜校”这个极具年代感的词汇再度刷屏,并在常州年轻人中掀起新潮流。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青年下班,夜校上课。如今,常州的“青年夜校”越来越多。除了市总工会的“职工夜校”和“常州市青年夜校”,民间“青年夜校”也不断涌现,受到年轻人的热捧。

在不少年轻人看来,“青年夜校”不仅可以“拜师学艺”,抵抗“能力恐慌”,更是新的社交平台和方式。

在“青年夜校”,我找回与人交往的快乐

姓名:王煜凯

年龄:35岁

感悟:这里不仅有时尚实用的课程,还有大量好学的年轻人。如今,它就是“交友新平台”。

今年4月,我通过网络和朋友介绍知道了常州的“青年夜校”。在我心目中,它不仅是一种学习途径,还是一种新的社交场景,让我们年轻人拥有了“8小时外”的另一种可能。

在“青年夜校”,我报的是自由泳班,一共8次课,499元的费用很实惠,比之前200元一节的私教课划算多了。我们是小班教学,教练对我们有针对性地耐心指导。现在,经过几节课的系统学习,我已能标准地完成自由泳打腿和换气,我的颈椎问题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最重要的是,我的社交活动又回来了。我在一家企业工作,过去12年里,我的生活基本就是两点一线,社交圈仅限于同事和几个老同学。直到参加自由泳课,才让我重新找回了与人交往的乐趣。

我所在的这个班只有9名学员,但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行业。有整天对着电脑的程序员,有教书育人的老师,有自主创业的老板,还有一位退休后想圆游泳梦的阿姨。刚开始上课时大家都有些拘谨,但随着一次次共同练习,我们渐渐熟络起来,也会互相帮助。

记得一开始,我的动作总是不规范,旁边的同学就主动示范给我看,并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姿势。还有位创业的同学工作特别忙,为了配合他的时间,大家主动调整了练习安排,这份理解与支持让我感受到真挚的同窗情谊。

课后我们也很活跃。除了讨论游泳技巧,还会分享各自行业的有趣见闻。有一次,几个同学提议下课后一起去路边摊吃烧烤。那天晚上,我们边吃边聊,从工作趣事聊到人生理想,那种久违的畅快感让我特别难忘。

在夜校,我不仅学会了自由泳,更重要的是找回了与人交往的快乐,让我的生活不再只有工作和家庭,而是多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现在,我每周最期待的,就是和这群可爱的同学一起游泳、聊天。

在“青年夜校”,我交了新朋友,也找回了老朋友

姓名:崔海琦

年龄:26岁

感悟:“青年夜校”活动,实际上就是新青年群体的社交活动。

我是一名线上英语老师,平时面对最多的就是手机和电脑。时间长了,我发现自己的“社交”没有了——经常只接触行业内的少数几个人,我的思维都快固化了。要知道,我才26岁啊!这种“社交焦虑症”困扰了我好久,直到遇到“青年夜校”。

去年下半年,我报名了“青年夜校”汤敏老师的书法课。汤敏老师结业于中国美院书法研究生班,是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我之前听过他的大名,跟他“学艺”,肯定差不了。

在汤敏老师的班上,我和同学们用毛笔写字。一笔一划,远离外界的喧嚣,驱散内心的浮躁与焦虑。在这里,每一堂课都是一场宁静的心灵之旅。更令我喜悦的是,我在这里遇到不少志同道合的“圈外”朋友,非常有趣。

这些同学中间,和我互动最多的是一位设计师。那位设计师集艺术情怀和书法技艺于一身,我们从她那里学习到不少设计方面的知识。

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位与我年纪相仿的女生。上了几节课,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巧的是这个女生和我有一名共同好友,那名好友是我10年未见的初中同学。没想到我通过夜校书法班的同学,得到了她的消息。那一刻我才知道什么叫“关系网”!

之后,我亲手制作了书法团扇、折扇,写上了我最衷心的祝愿。带上这份特殊的礼物,我和书法班的女同学去约见了那位共同好友。见到她的那一瞬间,我仿佛梦回初中。

我万万没想到,“青年夜校”送给我这么大一个“礼物”,它在冥冥之中牵动了我们彼此间的“量子缠绕”。这种经历太美好,太值得珍藏了!

除了友情,有些人还在这里收获到了爱情。在隔壁班的书法课堂上,一位年轻律师和一位年轻的小学老师相遇、相知、相爱,真的令人羡慕不已。

在城市里,还有很多像我这样的“空巢青年”,回到自己的小房间里边,除了手机,没有朋友,没有室友,没有交往。

上了半年多的“青年夜校”,我的“社交焦虑症”没有了。我不仅交了新朋友,老朋友也回来了。

在“青年夜校”,我走出“小圈”,融入“大圈”

姓名:孙璐

年龄:24岁

感悟:“青年夜校”提供了一个场所、一种机会和一些内容,给青年人打造了一种自我满足或群体满足的社交场景。

我是一名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作环境略显严肃,下班后的生活也单调无趣。一次,朋友提议去“青年夜校”学打羽毛球。

今年2月,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青年夜校”去看了看。当时看到夜校开设了多种课程,还有不少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大学课堂。于是,我抱着尝试新事物和丰富业余生活的想法,选择了羽毛球课程。

和朋友一起说悄悄话,互相鼓励和打趣,在“青年夜校”的羽毛球课上,我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在这里,我结识了许多不同身份的人,包括职场打工人、长辈和大学生。和他们在一起,我没有工作中的压力,不仅可以放松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偶尔还能得到老师夸赞。这种小小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让我在结束一天的忙碌后,心情舒缓了不少。

在“青年夜校”,每次在球场上的挥拍击球,伴随着清脆的“嘭嘭”声,都让我感到特别满足。同学们都很热情,课间休息时会互相交流打球心得,还会一起组织小型比赛,很有氛围感。

在我看来,除了在这里“拜师学艺”,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让我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社交不仅体现在球场上,还延伸到了球场外。周末,我们经常会一起约着去奥体中心体育馆打羽毛球。

最难忘的是,在“青年夜校”我遇到一位和我年龄相仿、工作性质相同的女生。相处过程中,我发现两个人性格相投,有很多共同话题。很快,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好闺蜜。我们除了相约打球,还一起逛街、旅游,享受到了社交的乐趣。

两年前,我为了工作从淮安来到常州。这两年来,虽然在工作和生活中认识了一些朋友,但“青年夜校”真正扩大了我的“朋友圈”。我现在每天轮流约不同朋友打球,起码能约一个月,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青年夜校”让我走出“小圈”,融入“更大的圈”。


原文链接:https://epaper.cz001.com.cn/czwbpaper/pad/layout/202504/16/node_A07.html

 

主办单位:共青团常州市委员会

地址:中国江苏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