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团市委2003年7月在全省首家推出青少年维权中心以来,来电、来信、来访不断。截至今年4月上旬,已接到来电326次、来访57次、来信29件。400多来电、来信、来访诉说了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热点之一:各种各样的“心结”问题突出。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学校。女中学生小薏,父母离异后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原本学习成绩不错的小薏变得孤僻、自卑、脆弱,成绩直线下降,遇到感冒之类的小事也不肯上学,有好几次甚至想自杀。接到小薏姑妈打来的求助电话,中心工作人员一方面建议姑妈给小薏“补爱”,另一方面专门帮助联系一位心理专家,对小薏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她面对现实,充满信心地生活。个性特别的初中生张雷遇到的心理问题也比较特殊:他是班上的“调皮大王”,上课不认真听讲且爱做“小动作”,几乎每个星期都会被老师“请”到办公室。久而久之,自感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的张雷对学校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坚决要求离开。一筹莫展的家人来到维权中心求助,中心几经周折,帮他“找回自尊”,原本聪明且有特长的张雷,成绩节节攀升,成了优秀学生。在所有来电、来信、来访中,反映未成年人“心结”问题的占了35%左右。
热点之二:婚姻家庭变故中的青少年权益维护问题。此类问题约占投诉的30%。女大学生慧慧,上小学时父母即离异,父母每月给200元抚养费。上大学后,母亲下岗,而父亲则认为她已超过18岁,不愿继续给抚养费,无奈的慧慧拨通了维权中心的电话,咨询可否要求其父帮助。中心解答: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规定,“子女尚在就读的”,父母仍应负担其抚养费,因此慧慧可以再找其父协商,不行则可到法院起诉。14岁的初中生周翔父母婚变后跟母亲生活,他想改名,可父亲坚决不允许。周翔为此给中心打电话,询问能否改名。中心的答复是:可以自己决定跟谁姓,但要等成年后才能办理相应手续。
热点之三:校园周边及社会环境问题。主要是网吧、游戏机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及流氓打劫等问题,其中社会上的“混混”向中小学生勒索钱物或高年级学生勒索低年级学生现象尤为突出。戚墅堰区一位初中学生来电诉说:一个星期内,曾连续5天遭遇两个流氓勒索100多元。这位中学生非常害怕,却不敢让父母知道,怕挨骂。中心出主意:回家如实跟父母讲清情况;上学、放学请父母护送一段时间或与同学结伴而行;如还不能解决问题可请父母向派出所报案。上述问题约占投诉的20%,中小学生受勒索的问题尤其应引起有关方面重视。
热点之四:校园内学生身心受到侵害的问题。中心曾连续接到七八起这样的投诉。有的是学生身体受到伤害,主要是同学之间打架或受到老师“变相”体罚,有的则是心理受到伤害。初中生程浩愤愤向维权中心投诉:老师怀疑他有早恋倾向,就私拆其信件,并在班会上公开批评,老师的做法对吗?该怎么办?中心疏导:老师的做法的确不对,但作为学生也要理解老师的苦心,用适当的方式与老师沟通,维护合法权益。另一名初中生反映:有同学在班里多次说他考试偷看别人试卷,导致老师和其他同学以异样的目光看他,他认为自己的名誉权受到了侵害。中心“对症”开了“处方”。据悉,在来电、来信中,校园内侵害学生权益投诉占了15%。
(文中的名字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