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文化,保护龙城遗迹
7月5日下午,在常州人民公园,一场针对常州市民的历史文化古迹知识的调查正在进行中,吸引了广大市民纷纷驻足,从而拉开了江苏工业学院外语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序幕。
为加深学生对常州——一座千年文化古城的了解,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意识,江苏工业学院外语系团总支组织了此次以常州历史文化古迹现状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将持续十天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实地调查,活动总结回顾及成果展示。在前期准备阶段,学生将走访相关主管部门取得资料,并就常州市民对本地历史文化古迹了解程度做问卷调查。在实地调查阶段,学生逐一调查现存的文化古迹,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并就如何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实践活动成果将以论文和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
此次活动获得了院团委的立项资助,并得到外语系领导的支持和重视。
缅怀先烈,走访龙城名人故居
7月6日上午,江苏工业学院外语系社会实践小分队一行六人开始了常州历史文化古迹现状调查的第一站——走访名人故居。
常州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城内现存众多名人故居。而其中尤以“常州三杰”为最,实践小组全体成员走访了其中两位的故居-张太雷纪念馆和瞿秋白纪念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和开拓者,张太雷和瞿秋白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全部精力以致生命,是常州人民的骄傲,家乡父老在他们的故居地建立纪念馆,以示缅怀之意。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两故居现都保存完好,留有大量详实资料,并已开发成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小分队成员详细了解了两故居的对外开放情况,参观了馆内展品,再一次受到了先烈精神的熏陶。
值此党的生日之际,江苏工业学院外语系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展此次活动,把爱国、爱党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对队员们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参观明城墙遗址 访问明清古巷
7月7日上午,江苏工业学院外语系社会实践小分队在走访了名人故居之后,来到了常州历史文化古迹现状了解的第三站――明城墙遗址和明清古巷青果巷。
明城墙座落在常州西瀛里上,主要建于嘉靖年间,由宣大总督翁万达创修。近年来,由于国家与常州市政府对文物古迹保护的不断重视,明城墙至今保存仍相当完好。这就为后人瞻仰古人文化提供了极佳的机会与场所。在城墙周围修建的仿古典园林与其相映生辉,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参观了明城墙之后,实践小组一行人来到了常州最古老的街道-青果巷。青果巷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现座落于常州市区。随着市民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的改善力度也大大增强了。青果巷内古典建筑至今保护得较为完好。据一位土生土长的老人说,这条古巷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他生活的这些年中,这里所有的古代建筑受到了国家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保护,现存仍非常完整。虽然其周围居住环境不断恶化,但青果巷具有的巨大文化挖掘价值需后人去研究学习。
这两处遗址的参观使得实践小组全体成员能有机会接触到明清的建筑文化,对这次了解与分析常州历史文化古迹现状起到了重要作用。
城中之城,历史的馈赠
7月8日下午,江苏工业学院外语系社会实践小分队的成员开始了关于常州历史文化古迹现状调查的第三站——淹城遗址。
淹城位于常州市南约7公里处,它是我国目前保存下来较古老、完整的地面城池,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淹城为“三城三河”形制,且有外廓。城外各有护城河环抱,互不相通,与《孟子》中“三里之城,十里之廓”的说法相符。淹城悠久的历史典藏了丰富的宝藏。至今已出土的有种类齐全、形态不一的陶器,最为惊人的发现是整段楠木、柏木被火烤后用斧凿制而成的四艘独木舟,与《易经·系辞》中的“刳木为舟”的记载相印证。
淹城巨大的开发研究价值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因此它与原貌已相形渐远。目前,已动迁了在遗址上居住的居民。新筑留淹公路2.5公里,为淹城开发和旅游创造了条件。商业价值的驱动使得淹城内部新添了各种可供观赏的景观:林林总总的果树,迂回曲折的竹亭,惟妙惟肖的雕塑等等。
淹城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告诉我们淹城的开发,将突出春秋文化,系列文化,市场文化,建成“古”、“土”、“水”三个特色。随着淹城的进一步挖掘和全面修复,将为研究我国江南先秦史,特别是吴文化作出贡献。 ——2006.0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