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思中构建
中学共青团的工作从组织体系剖析,地位重要,因为它是团队衔接的第一道关,是激发学生加入组织的意愿、体验组织的生活,并对组织产生情感的关键。然而,现实中,其地位尴尬。这是因为,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学共青团没有生存的空间,或者说,空间很小。再有,相对高校共青团的自转,少先队工作的传统,中学共青团更象一个缺少关爱的孤儿。各个层面的共青团组织都认为中学共青团工作很重要,但都不知道怎么管,或者说,很少管。试想,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怎么让我们的青少年对共青团组织有深厚的感情?怎样来鉴别他们加入组织的真实意愿?
基于此,就不得不让我们来重新反思原来的工作。在不能改变外部环境的前提下,中学共青团工作的底线是什么?换言之,当一个青年人离开共青团的时候,共青团是否能够给他留下一点回忆。
带着这样一种思考,我们在积极寻找,寻找那条真正符合中学共青团发展的道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我们的前人早就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中学生团校”。这是规范中学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和根本。
为此,团市委、市教育局于2007年提出“中学共青团工作基础抓团校,特色抓社团”的理念。那怎样又能使抓团校真正抓出实效,而避免“走过场”呢?
在构建中创新
抓团校首先要明确抓什么,怎么抓?为此,我们首先从众多评价体系中“去伪存真”,将真正需要的且能做到的归纳为“合格团校”评价指标——“九有一率”。
“合格”的标准有了,下面就是操作层面的事情了。我们由以往发文件—报材料—发牌子(证书)的传统模式改为先申报—再培训—后创建—严考核。
提升他们申报的积极性:我们将“合格中学生团校”的创建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共青团工作整体水平的第一指标。将其与共青团系统所有市级、省级和国家级荣誉进行挂钩。今后,所有以上荣誉必将产生在已经是“合格中学生团校”的学校中。
告诉他们怎么做:2007年12月,我们将所有申报学校团校负责人组织起来,邀请专家围绕“九有一率”进行细致解读。同时,我们选择职业中学、完中、初级中学三种不同类型的学校设计三个样本,通过课件展示的形式来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
给他们时间回去改:通过学习,让他们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用半年的时间对团校在制度建设、活动建设、基地建设、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整改。
让他们在考核中去学:2008年4月,由团市委、市教育局组成考核组对53所申报学校进行考评。考评采用10分钟课件展示、评委提问、现场打分的形式进行。一问一答中,既有对学校亮点工作的提炼与肯定,又有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与不足。这样一种互动不仅使汇报学校负责人明确了方向,更使所有参与人员得到了学习、理清了思路。
在总结后重建
可以说,通过本次“合格中学生”团校的评选,使我们所有从事中学共青团的工作者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下阶段工作的目标。
这样一种统一体现在对20%淘汰率的认同。本次评选申报学校为53家,通过学校为42家。在我们向基层反馈考核情况时,各地对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尺度的把握均给予了充分肯定。表示这既是对获得荣誉学校工作的肯定,更是对被淘汰学校的鞭策。
这样一种统一体现在各地积极推进区域“合格中学生团校”创建上。通过评选,使各地明确了中学共青团工作的抓手,更坚定了他们通过创建本级“合格中学生团校”来规范和提升中学共青团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这样一种统一体现在我们对下阶段工作的思考上。怎样切实提升团校理论培训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性?怎样真正让学生在“换红领巾仪式”、“十四岁青春仪式”、“十六岁身份证发放仪式”、“十八岁成人仪式”等仪式教育中获得教育、获得体验、留下印象?怎样才能有效做好入团积极分子、共青团员、团干部的培训?等等。
一次评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反思、构建和重建等理论层面的梳理。更为关键的是要我们有具体行动的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