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组织机构 品牌工作 特色项目 青年社团 网上学习
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青年社团 >> 青联 >> 开展活动 >> 内容
在市青联十届二次全委会上的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 2011-01-25 浏览数:  来源:团市委  字号:〖
胡  竹
(2011年1月24日)
各位委员、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市委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市青联十届一次全委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2011年任务,立足新的起点,推动青联事业新的发展。现在,我受常委会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决战之年,全市上下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化挑战为机遇,着力加快创新创业、结构调整,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圆满完成“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在这一年里,我市各级青联组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坚持服务社会、服务青年、服务委员的工作方针,广泛团结凝聚各族各界青年,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团结教育青年工作取得新成效
     全市各级青联组织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广大青年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巩固了全市各族各界青年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定了广大青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紧紧抓住建国、建党和五四运动等重要节庆契机,开展“我与龙城共奋进”系列活动、常州市杰出青年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广大青年心系祖国、建设家乡的自信心和使命感,不断夯实了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全市各级青联组织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各项战略部署,组织引导广大青年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健康较快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实施“青年科技创业金桥计划”,开展“青年科技精英校企行”活动,走进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及中国百兴集团,架起了人才、资金、技术、资源对接的“金桥”,激发各行各业青年竞相创业、锐意创新。通过开展青年企业家走进科教城活动,让青年企业家进一步了解科教城、接触科技研发资源,从而推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架起科教城与企业的对接平台。启动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扬帆计划”,组织青联委员中的企业加入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全年共开展3场综合性招聘会,4场“青春扬帆——见习基地进校园”专场招聘会,为大中专毕业生、青年农民工和下岗失业青年提供就业岗位。实施“常州市青年创业贷款项目”、开辟青年创业绿色通道、成立青年创业导师团,为青年企业家提供贷款服务、审批服务和创业指导,积极探索具有常州特色的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凝聚和服务职能,助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搭建政企对接平台,开展“青年企业家对接区市——走进钟楼区”、“政企对话——走进常州产权交易所”等活动,组织党政领导、职能部门与青年企业家面对面,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解决实际困难。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举办“共绘绵绣前程同启财富之门”银企对接活动,创新联保联贷融资方式,为青年企业家创业提供资金扶持。
     (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展现新作为
     全市各级青联组织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主题,广泛凝聚力量,动员组织各族各界青年为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贡献。引导青联委员献计献策,组织各界别、各专业领域的青联委员围绕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调研,反映青年心声,服务社会发展;组织青联委员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围绕青少年的普遍性利益诉求提出提案和建议;热心慈善公益事业,积极搭建青联委员服务社会平台,开展“青年力量省运汇”、“关爱自闭症儿童——走进天爱康复中心”、捐助希望工程、希望工程常规结对等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开发青年人才资源跃上新台阶
     全市各级青联组织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发挥聚才、荐才、育才的独特优势,为大批青年人才成长发展、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大力选树先进典型。面向全市征集“常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先进事迹,为广大青年树立了学习的时代榜样群体,推动了大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积极向上举荐青年人才,省青联委员、常州太平洋药物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贺明成为十一届全国青联委员;市青联委员、金坛市金城镇副镇长李亚东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市青联委员、常州瑞择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徐飞获得首届江苏青年创业奖金奖;市青联委员、今创集团副总裁胡丽敏获得首届江苏青年创业奖铜奖。努力搭建学习平台,通过举办青年讲坛,先后邀请了一批专家学者来常授课,为青联委员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提升素质搭建了一个较好的交流平台。
     (五)推动青联自身建设实现新进展
     全市各级青联组织大力加强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工作机制不断健全,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委员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召开市青联十届二次、十届三次常委会,定期做好青联委员的增补和青联年度总结工作;配合做好常州市市志编篡工作,完成青联部分的史实编篡;编印、出版《精英》会刊4期,发放2700余册,其中专访青联委员12人;全年走访委员近60人次;各界别组充分发挥优势,开展了“分享人生、共赢未来”互动论坛系列活动、青春世博行、走进国防园爱国主义教育、无偿献血志愿行动、理财沙龙活动等等,通过各界别组的全面自转,全方位活跃了青联工作。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青联工作与党政的要求和广大委员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如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发挥作用还不够明显,青联组织的整体社会影响力还不够突出,青联组织的平台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更需要全体青联委员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二五”时期,常州进入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期、转型升级的攻坚期、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改革发展的深化期,全面推动发展转型将成为“十二五”时期的主线。全市各级青联组织要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发挥团结联络、组织协调、人才智力优势,凝聚最广泛的青年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11年常州青联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思想引导,突出整体设计,深化文化凝聚,完善制度建设,不断提升青联工作参与度、活跃度和贡献度,为我市“十二五”开局起步奉献智慧和力量。
     (一)强化思想教育引导,不断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
     作为党领导下的青年爱国主义统一战线组织,紧紧抓住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要契机,开展富有时代特色、符合青年特点的青联主题教育活动,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与成功经验鼓舞青联委员,引导委员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加强沟通联络、巩固情感纽带的基础上,增进思想认同。不断巩固和扩大不同界别青年、不同民族青年、不同信仰青年、不同地域青年的大团结,发挥各领域青联委员的影响力和青年社团的辐射力,不断延展团结的覆盖面。
     (二)凝聚青年智慧力量,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时代热潮
     围绕经济发展创新创业。深入开展 “青年科技创业金桥计划”、青年就业创业“扬帆计划”、“青年企业家对接区市”系列活动,有效推动青年企业家参与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项目,在资金、政策、技术、信息、项目等方面,为青年创业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以科教城为内核,成立常州市青年科技精英俱乐部,作为常州市青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市青年科技创新创业群体中组织开展对接和交流活动,为其融入常州创新创业提供更好服务。深入推进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积极引导广大青年特别是青联委员立足本职岗位进行管理和技术创新,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推动创新成果向社会生产力转化。
围绕社会责任履行职责。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青联委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积极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贡献。组织青联委员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参与2011年度“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主动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引导青联委员热情关爱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子女等青少年群体,推进和谐社区、和谐乡村、和谐企业、和谐家庭建设,在弘扬社会新风中发挥示范推动作用。
     围绕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强化青年人才培育力度,继续办好青年讲坛、主题沙龙、专题座谈会等活动,帮助青联委员在学习交流中获得更多知识、更宽视野、更强本领;继续加强与知名教育机构合作实施培训项目,为青年人才提供高层次的学习交流机会。加大青年委员举荐力度,加强与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人才库相衔接,积极探索建立青年人才推荐机制,为青年委员成长成才牵线搭桥;继续做好优秀青年典型选树和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多的青联委员脱颖而出;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不断提高青联的社会认可度,形成鼓励支持青联委员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围绕交流合作拓展舞台。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 并重的交流合作思路,不断推进与兄弟城市青年组织之间的交流协作,虚心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打造互补互助互通的友好局面;着力加快与港澳台地区青年组织的交流互动,大力开展经贸、科技、文化等各类交流活动,不断探索创新交流新形式,努力打造活动品牌,使常州青联工作参与和融入更广泛的青年事务之中,树立开放包容的组织形象。
     (三)夯实青联工作基础,不断推动青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组织建设。强化市青联秘书处服务、协调、组织功能,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领导、共青团为核心、会员团体和界别组发挥骨干作用的组织格局。充分调动会员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加强对地方青联组织的统筹协调和积极引导;主动加强与青年社团、青年自组织之间的联系合作,不断扩大青联组织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注重发挥青联之友联谊会组织作用,打造传帮带的组织平台,为年轻委员成长提供指导、支持和帮助;利用新兴媒体积极探索联系青年便捷、广泛的新纽带,从时间和空间上不断扩张青联的组织网络。
     加强队伍建设。立足于既服务委员成长需要,又推动青联事业长远发展,扎实做好委员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委员队伍结构,注重吸纳在生产生活中能够联系带动大批普通青年的优秀青年代表,不断增强青联组织的影响力和代表性;注重发挥青联委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委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修养,讲操守、重品行、作表率。引导委员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业绩观,强化职业精神,坚守职业追求,始终保持锐意创新、艰苦创业的精神状态。
     加强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主席办公会制度、常委会制度、委员活动制度,不断增强青联组织的内在活力;进一步强化界别组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界别自转能力,鼓励各界别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特色活动,努力打造活动品牌,全面活跃青联工作;积极推进市青联信息化建设,探索建立网上委员之家,使网络成为青联委员之间交流的重要途径;加大对辖市区青联的指导力度,不断完善和扩展青联工作网络。   
     各位委员、青年朋友们,青联事业是青春激情的事业,是充满希望的事业。每一位青联委员和青联工作者都是青联事业共同的推动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每一位青联委员都要珍惜荣誉,履行职责,热诚参与,永不懈怠,为铸就青联事业的新辉煌贡献力量。每一位青联工作者都要坚定信念,勤奋学习,乐于奉献,竭诚服务,在推动青联事业新发展的过程中留下坚实足迹。让在青联组织中生活的时光成为我们一生的珍藏,让在青联组织中奋斗的历程成为我们人生征途中最难忘的岁月!让我们共同努力,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把常州建成创新创业城、现代产业城、生态宜居城、和谐幸福城而努力奋斗!
 
主办单位:共青团常州市委员会
地址:中国江苏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519-85683630   传真:0519-8568363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2007年1月18日后来访总人数:21542865 本月访问量:391605 今日访问量:5056   苏ICP备050273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