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来,共青团溧阳市委认真贯彻落实团省委“双争先”和常州团市委“三争三促”活动精神,围绕全市“绿色崛起、跨越发展”战略目标,紧扣市委“全力冲刺‘十一五’,奋力实现新跨越”工作主题,创新开展五项举措,推动共青团各项工作创先争优,努力开创全市共青团工作新局面,被我市表彰为2010年度服务经济优胜单位及常州市优秀团委。
一是围绕服务开放型经济建设,创新开展“招商引资青春行动”。团市委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在服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工作中开拓创新,通过建立健全机制、进行业务培训、下达目标任务、组建志愿队伍、开展技能比武、组织招商竞赛等10项工作举措组织全市团员青年服务我市开放型经济建设,8月底举行的招商技能竞赛,多达140余人的参赛队伍,涌现出一大批基本功扎实的招商干部,其中理论测试有18位同志获奖,PPT有15位同志获奖,并评出了模拟招商的13位获奖同志,营造了人人关注招商、支持招商的浓厚氛围,增强了全市招商干部比学赶超意识,发现、储备了一批招商人才。成立我市外语协会,发展会员70余名,通过开展学术沙龙、对外交流、外语培训、志愿服务来发现、储备一批具有外语技能人才,为服务我市开放型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团市委获得2010年度服务经济优胜奖等荣誉称号。另据统计,乡镇团委共提供有价值信息59条,参与吸引内资11764万元、外资5620万美元。青联完成有效投入57000万元。
二是围绕服务人才资源开发,创新开展“青年智力返乡工程”。团市委联合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开展就业创业推介高校行”、“青年就业创业先进典型评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开展大学生青春建功体验行”搭建平台,提升技能;通过“调查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岗位需求”、“举办大型人才招聘洽谈会”、“开展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沟通信息、强化服务。团省委书记练月琴亲自作出批示充分肯定溧阳团市委开展青年智力返乡、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市委书记韩立明、市长盛建良等四套班子领导参加青年智力返乡工程启动仪式,并一致认为该活动是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青年的有力举措,对于加大青年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打造一支稳定、年轻、本地化的人才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常州日报》、溧阳市政府网站以及中国共青团网、江苏共青团网站、常州共青团网站等多次报道并肯定其效果。
三是围绕服务青少年民生工作,创新开展“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自2006年开展希望工程圆梦行动以来,团市委通过向上争取、动员爱心人士捐助、晚会运作等方式共筹集资金89.2万元,资助了239名贫困学生圆梦大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2010年团市委通过市场化运作筹集部分资金,协助成立民间“承典爱心助学专项资金” 。成功主办“相约洲际·圆梦七夕”大型慈善晚会,自筹善款75000元,并通过向上争取资金共筹款20.4万元。暑期,团市委创新助学金发放方式,不再举办集中发放仪式,而是通过组织基层团干部进行实地慰问走访形式把助学金及时送到今年确定资助的68名贫困学生手中,不但为他们顺利就读大学解决燃眉之急,同时也和他们建立了长效联系机制,继续关注他们的学业和成长。
四是围绕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开展“受助学生感恩行动”。团市委组建“受助大学生感恩行动志愿者服务队”,受到了曾经接受我们“希望工程圆梦行动”资助的大学生的一致欢迎,他们利用暑期集中开展“心怀感恩,回报社会”系列公益活动,使扶贫济困、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走进竹箦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走进慧心康复中心,看望智障儿童;奔赴宁杭客运专线、西环路、城市污水管网的施工现场,慰问一线工人;走进北郊社区和大营巷社区,关爱留守儿童;走进机关站所,收集废旧报纸;走上公交站台,宣传文明乘车。通过开展感恩行动,将感恩之心带给社会,彰显溧阳大爱之乡、感恩之城的魅力。
五是围绕服务全市重点工作,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团市委团结组织广大青年志愿者为社会提供服务和帮助,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爱心和行动塑造溧阳独特的青春名片。在弘扬社会新风中展示新风采。通过开展 “青年志愿者集中行动月”、“讲文明、树新风”、“12·5国际志愿者日”等活动,动员广大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下到农村、深入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便民服务,大力弘扬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社会风尚。在服务中心工作中体现新作为。青年志愿者先后为省运会等重大活动及文明交通、水环境专项整治、国家生态市创建等专项工作提供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富有成效的志愿活动,全面展示了溧阳青年的青春风采,并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参加省运会先进单位。在承担急难任务中争当生力军。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重点工作中,青年志愿者第一时间、第一反应、奔赴第一线。2010年初的西南大旱、玉树地震,全市青年志愿者开展了捐款、捐物等支援灾区的志愿活动,累计募集资金达199121.8万元,以实际行动支援救灾工作,充分展示了全市青少年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民族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