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1期《江苏教育研究》刊登了清英外国语奚亚英校长的文章《基于个性化发展目标创新学校课程体系》,全文围绕“学校注重个性化发展目标的建构”、“支持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研究”、“改革课程评价的内容与方式的研究”和“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与策略的研究”五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清英三年多如何从个性化发展目标出发,建构适合师生、适切学校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
自2013年起,清英不断深入挖掘,向内拓展,向外延伸,积极探索时代使命下的办学愿景,围绕学生生命成长需求,学校办学需要,奚校长对学校进行了全面、科学、高效的课改。学校聚焦核心问题:办怎样的学校?培育怎样的师生?建构怎样的课程?基于个性化发展目标创新学校课程体系成为了一种自觉的追求。
奚校长确立了学校的发展愿景为“学校中的儿童地球村”,提出了“学会共同生活”的培养目标,倡导“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树立“学校即教室,万物皆课程”的理念,充分激发师生自主性。把清英这个儿童地球村看作是一个大教室,强调教育的视野、课程的视域,具有个性化发展的七号课程随即诞生,各种学生喜爱的课程、学生自创的课程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生长着。
文章指出:在“七号课程”图谱的整体建构下,我们根据课程实施对象的不同,将学校课程分为三大类别,分别是普适性课程、专设性课程和儿童自创课程。三类课程互为补充。为每位学生提供“基础发展+个性成长”的全方位服务。通过“联课+基础课”“自然班+走班”“必修+必选+可选”等多元共融的方式,实践“用自己的课程教与学”。
学校努力探索三种课程的整合方式:基础学科课程强调学科内部的整合、学科联合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统整、节庆典礼课程强调超学科整合。在七号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系统整合了课程与课时,在不改变课时总量的基础上调整与优化,设置了40分钟的基础课与60分钟的联课,从而实现课程设置的个性化与最优化。随即,学校大胆提出了“易课”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角色从学科教师走向领域教师,学生的身份从单科的学习者成为整合的探究者,从个体的学习者成为团队的合作者,学习的过程聚焦协同学习、深度碰撞、差异引领、成果共享,形成了“三学三展”的易课模式。
思考在砥砺中成熟,思想在思辨中清晰。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基于个性化培养目标,全员聚焦课程的结构方式、组织方式、实施方式的改革,形成了人人开发、人人研究、人人发展的良好科研生态。教师的课程意识得以提升,研究能力得以提高,特色发展速度得以加快。而课程内容的多样与科学,课程实施的立体与特色,又促进了儿童个性化发展目标的达成。创新学校课程体系,推动的不仅是师生的个性化生长,还有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改变是研究的常态,创新是行走的姿态。课程改革,我们永远在路上。
奚校长用自己对教育梦想的执着追求,引领着清英的课程改革步伐,引领着清英不断前行的脚步。改革路上,我们携手共进,创新途中,我们众志成城,用行动共圆清英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