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组织机构 品牌工作 特色项目 青年社团 网上学习
今天是:2025年4月6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内容
青春共享——科技人才榜样说 | 李连地:成功是汗水“熬”出来的
发布日期: 2020-09-30 浏览数:3492  来源:团市委  字号:〖

李连地,常州市青年科技人才联盟成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博士,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学院兼职教授,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的高级工程师,常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江苏瑞复达新材料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先进高技术耐火材料在铝及铝合金熔铸领域的研发与应用。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双创博士”、江苏省产业教授、溧阳市“天目湖英才榜”、溧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常州科教城“金凤凰人才青年蓓蕾奖”等。

“新材料人”的梦想启程

8年前,李连地初到常州,那时他刚从德国交流学习归来。在科教城里走过一圈,霎时间,他觉得有点恍惚,因为这座城市给他的第一印象竟与他数月前还在的欧洲城市有些相像。虽说同样是氤氲着浓郁的科研气息,但常州显然多了份江南城市独有的温柔。之后,一来二去,他便选择留了下来。

李连地自小就热爱理工科,他先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科技大学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后又考入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他还作为中国科学院中欧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赴德国马克思-普朗克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深造。这个看起来名不见经传的研究所,事实上培养出了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学者严谨而生动的学术灵性,以及踏实刻苦的研究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

李连地(左起第二位)与200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格哈德·埃特尔(左起第三位)合影

2013年,在导师的引荐下,李连地进入常州苏瑞纳碳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公司产品和技术开发。两年后,基于企业发展,他又以高级工程师的身份被委派至溧阳生产基地——江苏瑞复达新材料有限公司。这一路走来,他一直坚定地从事无机材料的研究,孜孜不倦。

以跨学科交叉思维破局传统行业

企业每年都有十到二十项的新产品开发计划,而作为研发团队的主要负责人,李连地对于产品研发则有着自己的思考。“一个传统行业,翘楚大有人在,如何突破?”多年来国内外的实践学习,让他意识到“跨学科交叉思维”的重要性,并选择将该理念融入到产品开发中。

在李连地的带领下,公司通过钢铁冶炼用高温环保沥青项目、抗熔融硬铝合金侵蚀纳米陶瓷内衬材料项目、铝熔铸用耐火陶瓷材料与高纯铝熔体相互作用的研究等项目,借鉴跨行业领域思维,通过对石油、煤等化工领域的深入理解,成功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包括高温环保沥青、高温不粘铝浇注料等,产品的品质和环保方面相较国内产品也更胜一筹。如今,这些产品已出口至韩国、伊朗、南美等地。入职7年来,他已为公司申请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

2016年3月,李连地兼任了企业生产设备部部长,除了每天扎根实验室,早中晚多次繁琐的车间巡查也成为他工作的主要部分。新产品的顺利开发、自动化生产设备的持续投入使用以及对操作工的精细化培训……每项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的生产能力提高了30%-40%。

架起校企合作的桥梁

这些年来,李连地一直致力于学校、研究所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工作之余,他担任了常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常州工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兼职教授,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的高级工程师,并与上海交通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忠旺集团等进行了专业性的联合研发。

在他看来,学校与研究所拥有着源源不断的新鲜科研力量。作为一线的科研人,架起校企合作的桥梁,将学校深厚的科研实力和企业务实的应用研究融合得更深入,让未来的科研之路走得更顺畅,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李连地身上有着河南人特有的执着与坚守。学习期间,它曾为了做实验尝试过连续72小时不睡觉。工作以后,他也几乎每天坚持学习工作至深夜。他常说那些别人眼中看到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都是他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汗水“熬”出来的。未来,他依然会在新材料的领域中继续深耕,那些“熬”出来的汗水势必会凝结成丰硕的科研之果,馨香隽永。


 
主办单位:共青团常州市委员会
地址:中国江苏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519-85683630   传真:0519-8568363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2007年1月18日后来访总人数:21542865 本月访问量:391605 今日访问量:5056   苏ICP备050273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