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组织机构 品牌工作 特色项目 青年社团 网上学习
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 内容
2024年9月6日《常州日报》A02版报道《雕刻人生于毫厘青筠间 ——访市十三届青联委员、留青竹刻市级传承人范千里》
发布日期: 2024-09-07 浏览数:  来源:团市委  字号:〖

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在0.1毫米厚的青筠上雕刻,一刀一划竟还能将花鸟鱼虫“描绘”得清晰可见……在天宁区雕庄街道清园内的剔筠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留青竹刻”市级传承人范千里每天都要在这里待上七八个小时,沉浸在作品创作中。

“刀尖上的功夫,一丝一毫都不能错。”在范千里的工作桌上,摆放了近20把大大小小的刻刀,在他的工具箱里,还躺着几十把刀具。“用刀要非常讲究,不同的雕刻技艺使用不同的刀具。”范千里解释说,“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图纹,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青筠是竹子表面的那层青色竹皮,厚度大约只有0.1毫米,一旦在作品上下刀,每一刀都要稳。“一刀刻坏,整个作品就废了。”

范千里一家三代人都在做留青竹刻。自12岁拿起刻刀,他与竹片做伴已十六载。虽然从小学习,但一开始他并不准备接过家族衣钵。“原因很简单,从小练的时候就知道要做出成就有多苦。留青竹刻能做笔筒、扇骨等文房用品,但毕竟还是小众艺术,很难养活自己。”但当看到刀刃与青竹摩擦碰撞,洒落丝丝碎屑,随着指尖微动,竹子渐渐失去了坚韧笔直的外表,获得了更为丰富细腻的美感后,他发觉自己早已习惯于生活中有竹刻。“就像是吃饭睡觉一样。”

2014年,范千里高中毕业,出人意料的是,他没有选择报考美术相关专业,而是前往苏州科技大学读了市场营销专业。“使用、销售、分享,都是最好的传承方式。非遗项目也好,手艺人也好,要想持续地传承与发展,就必须借力于商业手段。”范千里说,比起单纯依靠政府和公益组织的扶持,把非遗投向市场,传承才能更加科学有效。

在剔筠轩的展厅里,除了大件的竹刻精品,还陈列了不少小而精的竹刻作品。其中,一件雕刻着红梅和天宁宝塔的名片盒颇具特色,将传统非遗技艺和常州地标结合,让这件作品更具纪念意义。“传统留青竹刻作品的体量都比较大,制作难度大、耗时长,很难实现产量化。”范千里将竹刻作品缩小,依托名片盒、牙签盒、收纳盒等小体积日用品,既减少了作品耗时,又打开了竹刻产品的市场。目前,工作室已经爆单,手上的订单制作周期已经排到了11月。

“灵感源于日常生活,只要找到连接点,传统竹刻也可以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范千里坚信,创新是唯一的出路。延展作品的功能属性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打造“留青竹刻+”元素的衍生文创,如竹刻元素笔记本、冰箱贴等,让留青竹刻走出博物馆,走进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

磨炼了竹刻的“技”,汲取了使竹刻走向市场的“学”,范千里意识到自己下一步需要提升自身创作的“艺”。于是,在2022年,他考入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攻读美术学硕士研究生,系统性地提升书法的专业技法和创作能力,创作出《秋硕》《清远》《含香体素欲倾城》等以传统工笔花鸟题材为主的大量作品,并将留青、浅刻、陷地刻等技巧巧妙融合。作品被常州博物馆、天宁区文化馆等收藏。

“小时候,家人言传身教,但我学起来还是很吃力,更何况是业余爱好者,更是求师无门。不过我觉得,去问,全是问题;去做,全是答案。”面对非遗家庭式传承的窘境,范千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社会传承的方式,即打破原有的师徒传承模式,通过扩展民间业余爱好者群体来扩充传承队伍。

2018年,在团市委、天宁区以及雕庄街道各部门的帮助下,范千里发起成立AAA级公益性社会组织“‘众人拾遗’传承与发展协会”,将“竹筠里的春天”系列非遗公益课程送进街道社区、全市中小学,并与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达成合作;同时,他还在多平台开启直播,向大众科普竹刻知识和技法,吸引诸多对留青竹刻有兴趣的爱好者报名公益课程……六年间,“众人拾遗”共吸引300多人加入传承队伍,吸纳7位竹刻技术好手进入剔筠轩工作室。以兴趣为出发点,在潜移默化中,范千里促成了留青竹刻的活态传承。



网址链接:https://epaper.cz001.com.cn/czrbpaper/pc/layout/202409/06/node_A02.html

 
主办单位:共青团常州市委员会
地址:中国江苏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519-85683630   传真:0519-8568363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2007年1月18日后来访总人数:21542865 本月访问量:391605 今日访问量:5056   苏ICP备050273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