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组织机构 品牌工作 特色项目 青年社团 网上学习
今天是:  
您的位置:首页 >> 媒体聚焦 >> 内容
2025年7月9日《交汇点新闻》报道《新潮职人说⑦|0.1毫米突围战!95后非遗传承人再造留青竹刻新江湖》
发布日期: 2025-07-10 浏览数:  来源:团市委  字号:〖

刻刀悬停,屏息凝神。范千里的指尖正与0.1毫米厚的竹青角力——多一分力会伤及竹基,少一分则会留下一层竹青,破坏作品意境。铲底这个步骤,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留青竹刻最基础也最磨人的基本功,曾让无数初学者望而却步。作为常州市最年轻的留青竹刻市级非遗传承人,这位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面对的,不仅是技艺的挑战,更是一场关于非遗存续的突围战。

出身三代留青竹刻世家,范千里的传承之路却并非顺理成章。初中时因“单纯喜欢”拿起刻刀的他,本科却选择了苏州科技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

“在家里,爷爷和妈妈指点我的竹刻技艺,所以我当时就想,一定要在大学里学习一些非遗技法以外的东西,将这项非遗技艺带向更大的舞台。”最好的传承是获得市场的认可,范千里这个看似“离经叛道”的选择,实则是为古老技艺注入现代活力的伏笔。

留青竹刻的精髓在于“分筠”——匠人要在0.1毫米甚至更薄的竹青上分层雕刻,表现花鸟翎毛、山水皴法的万千气象。这其中,铲底作为留青竹刻的第一个步骤,范千里大概学了两年。“它没有任何诀窍和捷径,竹子的年纪、竹片生长时是向阳还是向背、竹基的厚度……面对不同竹片,匠人全凭手上的刀感去调整刻刀角度和深浅,而这也常常是劝退绝大部分学习者的一个难关。”

漫长的学艺周期和微薄的初期收益,如同两座大山,阻隔了年轻血液的流入。“不可能让应届毕业生花三五年无收入学艺,这不现实。”范千里一针见血地指出行业痛点。

2018年,本科毕业的范千里没有立刻回家继承手艺,而是创办了社会组织——众人拾遗传承与发展协会。彼时,常州留青竹刻虽有盛名,但持证传承人不足50人。

协会的诞生,是对传统师徒模式的颠覆。范千里摒弃了“先苦练数年再碰作品”的老路,创新性地将教学与市场对接:学员在掌握基础技法后,直接上手刻制设计好的文创产品(如书签、挂件),组织按标准收购包销。这种“造血式”培养,推动兴趣转化为可持续的动力。

7年间,范千里携团队开设“众人拾遗非遗大课堂”,精心编排留青竹刻非遗系统教程27课时,形成涵盖概论、取材、设计、上稿、刻制、鉴赏等标准化课程体系,累计开设课程600课时,实现非遗教育从“碎片化展示”到“体系化传承”的跨越。近3万人次体验,2000人系统学习,最终沉淀下25名高级雕刻工、8名常州市技术能手、5位新晋区级非遗传承人以及1名市级非遗传承人。

“非遗技艺不应只停留在家族传承阶段,而应该主动迈向社会传承。”这是范千里对“人才即产业命脉”的深刻认知。令人可喜的是,当企业抛出5000件订单时,已拥有近10人专职团队的“众人拾遗”,终于能从容接下——而这在三四年前仅靠家族三四人支撑时,是不可想象的。

“留青竹刻是一门集诗、书、画、印、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匠人不仅要会刻,还要懂书法、绘画、诗词等,因此也是一门终身学习的艺术。非遗传承既要守住本源,也需拥抱变化。”2022年,范千里踏入了常州大学美术专业继续深造,在课堂上学习的一系列现代化设计理念和技术大大开拓了他的视野。

如今,他将产品线一分为二:一是坚守艺术性的收藏级作品,如大型竹简拼接、红木镶嵌,面向拍卖与展览;另一条则是更精巧的文创线,如挂件、书签等,瞄准大众消费与商务礼品市场。

除此之外,范千里还充分开拓线上资源。四年来,他以非遗技艺为核心,融合竹刻教学、文创设计及公益宣讲等在多个平台开展直播,单场最高观看人数达1.7万。“此前有留学生将我们的哪吒竹刻作品带到澳洲,结果在社交媒体上火了,这也让我们看见文化出海的潜力。”很快,常州留青竹刻“登陆”多个跨境电商平台,首月销售额突破1000美元。

“物以稀为贵,但从业者太少本身就是瓶颈。”范千里坦言,当前最大的矛盾是旺盛的市场需求与有限的手工产能之间的落差。对此,他的“秘诀”是双管齐下:一方面持续投入公益,聚焦人才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吸纳设计人才,探索数字媒体、新材料应用等“新解法”,让留青竹刻以更年轻、更国际化的姿态走进千家万户。

深夜工作室,竹屑在灯下纷飞如雪。范千里抚过一件即将完工的作品,竹青上流转的光泽仿佛千年文脉的呼吸。这个曾被爷爷视为“家传秘技”的技艺,在他手中已变成开放共享的公共文化资产。

“热爱是起点,但想要让热爱可持续,需要找到传统与当代、艺术与市场之间那个微妙的平衡点。”他手中的刻刀,不仅在方寸“战场”上雕刻竹青,更在非遗传承的困局中,刻出一条属于新职人的“蓝海”航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谢诗涵



网址链接: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86e092be4b0fca324a39e31?t=1752051453195

 
主办单位:共青团常州市委员会
地址:中国江苏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   邮编:213022   技术支持:常州风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0519-85683630   传真:0519-8568363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2007年1月18日后来访总人数:21542865 本月访问量:391605 今日访问量:5056   苏ICP备05027356号